图①:安徽省天长市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昌在麦田里查看苗情。
本报记者 朱 隽摄
图②:河南省中牟县狼城岗镇青谷堆村返乡创业青年李泽西在直播带货。
王瑞怡摄
图③: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华亭人家景区的设施农业大棚,棚内栽植的水培蔬菜长势良好。
张颖庆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新圩镇双垌村,成片的油菜花与村庄、远山构成一幅美丽乡村图景。
林志清摄(人民视觉)
正月新春乐融融,广袤乡村洋溢着浓浓的喜气。春节期间记者回乡探亲,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农业农村的蓬勃脉动;在和乡亲们的畅谈中,体会他们的所念所盼;在热气腾腾的年味儿里,近距离观察农业新亮点、发展新态势、乡村新风貌;从一户一村的新变化,探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编 者
和“老把式”聊种粮经
练就科技种田“十八般武艺”
本报记者 朱 隽
这个春节,安徽省天长市的雨时断时续,从年三十晚上下到了年初二。正月初二,雨势刚收,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昌就下了田,察看田里有没有积水、水沟有没有被淤塞。眼见着绿油油的麦苗又蹿了点个儿,张建昌高兴地说:“是场喜雨,让麦苗喝饱了水,攒足了劲。”
今年51岁的张建昌,家在永丰镇桥湾社区,跟粮食打了几十年交道,“咱就没离开过地。”这两年,稻油、稻麦轮作,让张建昌没得闲。论亩产,去年水稻约1600斤、小麦1000斤、油菜籽350斤,两茬下来,产量超过吨粮。说起连年丰收的经验,他总结了两点:“一个是要良种、良法、良田配套,一个是要走规模化、组织化的路。”
“好种多打粮”,张建昌格外看重种子。他说,现在种子品种众多,拿水稻品种来说,仅在天长市场上就能找到200多种。“种粮是露天的产业,受气象条件影响大,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本地气候,选择能够稳产的品种更能规避风险。咱们种粮大户的责任就是试验示范更稳定的品种,帮助小农户解决选种难题。”
如何让好品种的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配套的高产管理技术。”多年的实践探索,加上细心学习,张建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实用技术——机插秧弹性秧龄育苗技术,解决了水稻秧龄过长无法栽插的问题;侧深施肥和缓控释肥技术,施一次底肥抵得上多次追肥的效果,肥料利用率提高20%;水稻留高茬小麦免耕条播技术,解决了秸秆全量还田造成土壤间隙过大和小麦缺墒的问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练就科技种田的“十八般武艺”,张建昌不仅被天长市农广校聘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兼职教师,还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天长中小企业众多,经济较为发达,大多农民可就地就近就业。虽然在农忙时可以请假回家种地,但想要雇人帮忙,也是一工难求。在张建昌看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提升种粮机械化水平尤为迫切。这些年,张建昌联合合作社其他合伙人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具。加上社员带机入社,如今240多台(套)“大铁牛”,让合作社水稻、小麦、油菜种植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既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今年春节办年货时,张建昌没给自家买啥,却给合作社又添了两台水稻插秧机,“今年双抢时,效率能更高。”
张建昌的家庭农场流转了500多亩地,大多已经改造成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成网,基础设施好、水利条件好,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创造了好条件。”对于剩下尚未改造的地块,张建昌说,今年下半年预计能改造完成。“改造高标准农田,乡亲们是实际受益人,参与热情很高,道路、沟渠、泵站怎么设计、怎么施工,都想积极表达意见。”
桥湾社区有1.5万亩耕地,平均每户10多亩,村民对社会化服务需求强烈。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7户,到如今的106个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贯通粮食耕种、育秧、插秧、收管、烘干全链条,服务面积超过2.8万亩,服务半径辐射到江苏。“农户种粮有啥难题,咱也及时帮忙解决。”张建昌说,他的车买了3年,已跑了22万公里,“接到求助电话,只要我有时间,肯定直接到田里去看。”
提起今后的打算,张建昌说,科技种田帮助农户解决了种粮难题,下一步要瞄准卖粮问题。“一家一户对接市场不容易,得组织起来才行。”他筹划着跟村集体合作,整合资源提升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规模上去了,把产业链条向加工延伸,效益再涨一截,种粮肯定越来越有奔头!”
听返乡青年谈创业路
用质量和味道赢得市场
本报记者 常 钦
腊月二十八,记者驱车前往河南省中牟县狼城岗镇青谷堆村,探访返乡创业青年李泽西。出发前,就听说了他的传奇经历:90后的李泽西,是村里第一个留学生,如今返乡卖起酱来,靠直播带货,不到4年时间,愣是把奶奶的老手艺“瓜豆酱”变成了网红商品,日均销售2000单,年产值1000多万元。
走进村口的谷堆情食品厂加工车间,生产线上一瓶瓶瓜豆酱滚动向前,李泽西正带着10多个乡亲忙着灌装、贴标、发货。“还是年轻人办法多,家门口有了新营生,带娃顾家两不误,日子越来越舒坦。”村民李艳艳的家离车间就几百米,经过培训上岗,一天能包装1000多件,月工资2000多元。
黑框眼镜、球鞋、休闲裤,李泽西穿着干练,话音洪亮。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烈日当空,晾晒棚里热气蒸腾,上百人穿梭在近两万个晒酱瓦盆间,用木勺搅动红亮的瓜豆酱。“以前拍人像,如今把镜头对准乡村,你瞧这场景震撼不?”李泽西说。
2016年,李泽西留学回国,最初在北京当了两年的摄影助理,打灯光、弄造型、摆机器,拍了上万张人像照片。“返乡过年的时候,我拿着相机在村里拍照,发现原来的土路变成水泥路,物流快递进村,宽带无线覆盖,我就琢磨着这么好的条件,要是能选准一个产业,肯定能行!”
因地制宜,看看家乡有啥优势。李泽西想起在留学期间,每次带去奶奶做的瓜豆酱,同学们直夸“中国小菜好吃”。“奶奶做的瓜豆酱十里八乡都有名,出门在外总是念着这个味儿。”看到村里、镇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瓜豆酱,李泽西开始琢磨,如何运用新技术推动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升级为现代产业。
他调研发现,看似家常的瓜豆酱,其实大有门道。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此地生长的大豆、西瓜品质好,乡亲们对臭豆进行改良加工,研制开发出了瓜豆酱。李泽西说:“作为季节性产品,每年只有三伏天的两个月时间可以制作,精选的黄豆和西瓜,经过煮豆、裹面、捂豆、晒酱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2019年4月,李泽西成立了郑州酱子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商标,将奶奶李素莲请来做全程技术指导。“调味酱耐储存、食用场景多元,是农产品电商领域里销量较好的品类之一。同时,中牟瓜豆酱作为传统记忆,也是一种家乡味道,拍照、剪视频是我的拿手好戏,触网卖酱、直播带货我很有信心。”李泽西说。
为了还原老味道,李泽西在奶奶的指导下,选用新鲜西瓜做原料,采用自然晾晒发酵,运用下料晾晒等纯古法手工制作。除了夏日阳光,产品配料表里,只有大豆、西瓜、食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我们在直播时全程展示制作流程。”李泽西坦言,“我们就是用质量和味道去赢得市场。”
在继承中创新,用新渠道壮大产业。为了弥补短板,李泽西开辟了线上渠道——试水直播带货。从起初摄像、剪辑、主播、运营一肩挑,到招聘专人在郑州有了200多平方米的直播基地,总粉丝达到100万人,累计带动就业上万人次,生产期日用工量最高达170人。
翻开公司的生产销售报表,两组数据印象深刻:2019年产量1万斤,产值40万元,长期职工5名,生产期日用工20名;2022年产量40万斤,产值1500万元,长期职工40名,生产期日用工最高170名。“县里给予低息贷款、搭建学习平台,镇政府协调解决生产用地,新的生产厂房、自动化设备3月份就能投入使用,产能规模将扩大到五六十万斤,带动更多乡亲靠手艺增收。”李泽西说。
如今,不仅瓜豆酱制作技艺获评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泽西也成为第十代技艺传承人。采访结束时,记者在村口碰见了78岁的李素莲。“从手艺到产业,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多了,人气也旺了起来。”李素莲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青谷堆肯定能变成“金谷堆”。
进示范村看新业态
三产融合带来好前景
本报记者 李晓晴
春节假期,上海城市街头的游客络绎不绝,距离市中心几十公里的乡村同样喜庆热闹。藏在绿叶里的“红玛瑙”,喜迎一批又一批向往田园意趣的游人。
又是一年草莓采摘季,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华亭人家景区内,游客穿梭在采摘园里,摘下一个个鲜红、饱满的草莓。“我们的草莓品种好,个大多汁,很受游客欢迎。”景区负责人周建宇热情推荐。记者也加入采摘队伍,新摘下的草莓在水池洗净,食之满口留香。
离草莓采摘园不远,就是巨大的玻璃温室。温室里搭建了鱼菜共生循环养殖系统,鱼在水里游,鱼的排泄物通过管道输送给水培蔬菜,芹菜长势良好,生菜色泽鲜嫩,温室里栽植的香蕉树上还挂着一串串熟透的香蕉。
“村里有田园康养、科普教育、研学拓展、亲子体验等多种项目,适合各个年龄层的游客来休闲度假,去年一年我们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周建宇介绍。
2018年,由嘉定区政府主导,华亭镇引入社会资本,农村集体经济参与入股,都市服务型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联一村。5年来,项目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DNF私服辅助 DOF公益服,联一村都市休闲农业实践也就此展开。
谈起嘉定农业,葡萄是一张闪亮的名片。联一村里也有一片葡萄园,出产的“金香一号”葡萄果实硕大、果肉坚实。让人意外的是,这种品质优良的水果曾面临销售渠道单一、经营效益不佳等困境。变化发生在联一村开展都市休闲农业实践之后。面向都市大市场,线上铺开宣传渠道,线下举办采摘等活动,凭借产品的高品质,市场打开了,让乡亲们体会到了高附加值的甜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吃上我们的新品种葡萄,时间不长,种植园已经增收近7万元。”“金香一号”培育者金友祥说。
华亭镇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李萌介绍:“下一步将在农业产业片区基地建设约100亩玻璃温室、连栋薄膜温室等各类作物种植设施系统。设施建成后,将与合作社或农户合作,通过产品采购、订单生产等模式,推动周边农业生产规范化、品牌化,实现农业高效运转。”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让联一村变了模样。村庄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产业振兴带富一方百姓。联一村村民陆秀英今年已经60多岁,这段时间在草莓园里从事摘除老叶、装箱等工作。“现在每天干的事不累,还能有收入,再加上每年的分红,一亩地有几份收入,去年挣了3万多元。”
周建宇201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工作,2020年得知村里旅游项目急需人才,选择回到家乡。几年下来,他的获得感满满:“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找到喜欢干的事,收入也不错,今年我家还将搬进崭新的安置房,现在就盼着更多的人能来我家乡看看,体验现代化乡村的滋味。”
联一村党总支驻村第一书记倪晓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的收入1300元。依托新产业,除了能获得产业分红,还可以成为新项目的工作人员,月收入能超过3000元,收入明显提高。”
“下一步,联一村将结合特色农产品种植、康养度假、农业研学、度假农庄等功能,强化‘农、养、旅、居’一体化的都市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深化三产融合,助力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倪晓清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